
自然条件下的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生物处理法
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主要有水体净化法和土壤净化法两类。属于前者的有氧化塘和养殖塘,统称为生物稳定塘,其净化机理与活性污泥法相似。属于后者的有土壤渗滤和污水灌溉,统称为废水的土地处理,其净化极力与生物膜法相似。
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不但费用低廉、运用管理简便,而且对难生化降解有机物、氮磷营养物和细菌的去除率地狱高于常规二X处理,达到部分三X处理的效果,而其基建费用和处理成本只分别为二X处理厂的1/5至1/3和1/20至1/10。此外,在一定条件下,生物稳定塘还能作为养殖塘加以利用,污水灌溉则可将废水和其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水肥资源利用,获得除害兴利、一举两得的效果。所以,这类古老的废水处理技术又恢复了生机,并得到迅速发展。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,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。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过程相似。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,建成池塘,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,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。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。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、维护和维修简单、便于操作、能X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、无需污泥处理等X点,在我国,特别是在缺水干旱的地区,是实施污水的资源化利用的X方法,所以稳定塘处理污水近年来着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。
稳定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,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,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,形成人工生态系统,在太阳能(日光辐射提供能量)作为初始能量的推动下,通过稳定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、转化和能量的逐X传递、转化,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,X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,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产、水禽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,净化的污水也可作为再生资源予以回收再用,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,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。
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种植水生植物、养鱼、鸭、鹅等形成多条食物链。其中,不仅有分解者生物即细菌和真菌,生产者生物即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,还有消费者生物,如鱼、虾、贝、螺、鸭、鹅、野生水禽等,三者分工协作,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X地处理与利用。如果在各营养X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,就可建立良好多生态平衡系统。污水进入这种稳定塘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,而其降解的X终产物,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,氮源和磷源,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,参与到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,并从低营养X到高营养X逐X迁移转化,X后转变成水生作物、鱼、虾、蚌、鹅、鸭等产物,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稳定塘又称氧化塘,是一种天然的或经过一定人工修整的有机废水处理池塘。按照占X势的微生物种属和相应的生化反应,可分为好氧塘、兼性塘、曝气塘和厌氧塘四种类型。
(一)好氧塘
好氧塘是一种主要靠塘内藻类的光合作用供氧的氧化塘。它的水深较浅,一般在0.3至0.5m,阳光能直接射透到池底,藻类生长旺盛,加上塘面风力搅动进行大气复氧,全部塘水都呈好氧状态。
按照有机负荷的高低,好氧塘可分为高速率好氧塘、低速率好氧塘和深度处理塘。高速率好氧塘用于气候温暖、光照充足的地区处理可生化性好的工业废水,可取得BOD去除率高、占地面积少的效果,并副产藻类饲料。低速率好氧塘是通过控制塘深来减小负荷,常用于处理溶解性有机废水和城市二X处理厂出水。深度处理塘(精制塘),主要用于接纳已被处理到二X出水标准的废水,因而其有机负荷很小。
(二) 兼性塘
兼性塘的水深一般在1.5至2m ,塘内好氧和厌氧生化反应兼而有之。在上部水层中,白天藻类光合作用旺盛,塘水维持好氧状态,其净化极力和各项运行指标与好氧塘相同;在夜晚,藻类光合作用停止,大气复氧低于塘内耗氧,溶解氧急剧下降至接近于零。在塘底,由可沉固体和藻、菌类残体形成了污泥层,由于缺氧而进行厌氧发酵,称为厌氧层。在好氧层和厌氧层之间,存在着一个兼性层。
兼性层是氧化塘中X常用的塘型,常用于处理城市一X沉淀或二X处理出水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,常在曝气塘或厌氧塘之后作为二X处理塘使用,有的也作为难生化降解有机废水的贮存塘和间歇排放塘(污水库)使用。由于它在夏季的有机负荷要比冬季所允许的负荷高得多,因而特别适用于处理在夏季进行生产的季节性食品工业废水。
(三) 曝气塘
为了强化塘面大气复氧作用,可在氧化塘上设置机械曝气或水力曝气器,使塘水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而保持好氧或兼性状态。曝气塘有机负荷和去除率都比较高,占地面积小,但运行费用高,且出水悬浮物浓度较高,使用时可在后面连接兼性塘来改善X终出水水质。